婉ちゃん想推薦一本書。值得去找來閱讀。







     初看書名,這絕對是一本引不起我興趣,甚至有點反感的書。但是既然能被稱作經典選入書單,又在身旁友人的鼓勵下,我才翻閱了書頁。整本閱畢,一股鬱悶湧上心頭,久久揮之不去。




    原本該是天真無邪的稚齡孩童,待在一座孤島上,這地方沒有大人的保護,沒有文明社會的規範,更沒有可以賴皮撒嬌的權力。孩子們要想活下去,只能彼此依靠,用信念來撐過等待獲救之日的漫漫長日。難道人性的本質不是善良的嗎?剛開始落難島上時,憑藉著選出的領袖以及象徵發言權的大海螺,孩童們至少是達成了等待被救的共識,至少還保有理性的層面。然而,順從生理的需求,不想挨餓且嗜肉的慾望,是孩子們變化的主因?還是面對不知道是否會獲救、何時會獲救的微渺希望失去耐心,乾脆以在島上生存下去為最實際的考量,所以乾脆拋棄顯得多餘又麻煩的秩序、規矩?




    我還是相信人的本質是好的。但是內心的恐懼,也就是孩子們口中夢中的怪獸,以及面對未來生活的不確定性,不知道夕陽西斜降下海面後,隔天是否能再看到一樣的陽光。而即使看到了,再接下來的明天呢?面對如此的情況,那是一種絕望與無助在耗損一個正常人的精神。在如此惡劣的心理狀態之下,追求溫飽欲求是可以理解的,但連帶拋棄身為文明人的理性,這一點我不樂見。看到塞門和小豬被殺的片段,我的心兩次都狠狠地揪了一下。




賽門是個很別的孩子,有一段是描寫他和豬頭蒼蠅王的對話,一直到賽門被誤殺。那一段在當下閱讀時我看不太懂。但如今回過頭來檢視本書,這裡是我非常想探討的地方。




蒼蠅王究竟是什麼?這是我看完書第一個浮現的問題。本以為「蒼蠅王」這個物件會伴隨著這群孤立在島上的孩子們,不斷在故事中來回穿插。但是,實際的「蒼蠅王」,也就是那個被虐殺後留在原地的豬頭,一直到第六次的獵殺行動,幾乎是故事末期才正式出現。而且直到賽門犧牲之後,就再也沒有其他小孩子知道「蒼蠅王」的存在。這麼短的出場篇幅,何以作者高汀將之命為書名呢?而賽門與豬頭蒼蠅王言詞直接卻意義不明朗的對話,更是讓我十分好奇。




    我們都知道高汀為書中主要角色都勾畫了一個象徵意含,而賽門正是一位聖人型的角色。他真正的關心其他孩子,摘果子給年幼的兒童;是賴輔和傑克中間溝通的橋樑;也是唯一指出孩子們所害怕的怪獸,其實只是由內心的恐懼所創造出來的表徵,但是曲高和寡,大部分的孩子根本不懂。正由於賽門如此特殊,他可以洞察到別人所不及的領域,所以他可以知道「蒼蠅王」所傳達的意含。我想,所謂的「蒼蠅王」不是只有我從文字上讀到的豬頭,它代表的應該是「人邪惡一面的集大成」。好似每個人的心中都有一顆邪惡的種子,文明社會的規範、道德可以抑制其萌芽、茁壯,但是當大環境的限制被去除後,一些慾望被激發(例如獵殺母豬換得肉吃),使得這粒種子開慢慢滋長。往往情緒一撩撥起來,變一發不可收拾。經過前面五次打獵的歷程,孩子們的貪、慾、狂一一累積,像滾雪球般越滾越大,最後他們親手創造出一個「蒼蠅王」的形象而不自知。所以,確實蒼蠅王的象徵意義—邪惡、腐敗、慾念,其著墨是越來越深,越來越明顯,以致作者以一個豬頭的形象將其具體化。豬頭蒼蠅王也說了︰「我就是你們所說的怪獸。」果然和賽門的看法一致。但賽門不懼蒼蠅王的威脅,當他知道山頂上的真相,只是個傘兵的屍體,可以成為一項讓大家心安一些的有利證據,而急忙奔走告訴大家這個訊息時,卻成為無法控制的高昂情緒下的犧牲品。這一點著實令人感到惋惜。




    傑克在故事中扮演狂人的角色。他其實深諳領導統御之術,懂得掌握人心趨向於他,煽動群眾情緒高漲,斬除不利於自己的因素。說到群眾情緒,我深深感受到情緒感染力的強大,歷史上多少大型民族屠殺、暴虐的事件不也是這麼發生的。完完全全的同一個模式,令人不寒而慄。傑克原本還是唱詩隊的領頭,第一次的狩獵也還對母豬表現出不忍心的猶豫舉動。結果前後作風如此劇烈的轉變,是為了權利嗎?是因為他自負的個性嗎?其他大多數還懵懂年幼的孩子是天真無知的,整天只想著餵飽肚子和到處玩樂,當有一個強勢的勢力崛起,失去依靠的幼小心靈自然上前驅附,隨之起舞。這真是一場劫難,對於這群尚未長大的孩子而言。




    看完蒼蠅王,看到孩子們的瘋狂,雖然最後是獲救的,但書末並沒有交代孩子離開島之後的情況。而且故事背景的大人世界正是處於戰亂中,孩子們獲救之後,成人們的征戰是否已了結,讀者也不得而知。也許離開島上,又是另一個悲劇的開始。




    雖然結局不一定是悲是喜,但整的來說,這是一段吸引人的故事。高汀通篇以孩子的口吻,孩子的觀點來舖寫劇情,又運用象徵和暗示的手法,將人性議題巧妙融入。故事內容沈重,但我很喜歡高汀將嚴肅的主題利用這種方式呈現的巧思。故事中的情形若在現實生活中發生,我實在不敢想像最後小孩子們會變得如何。國外有節目是以蒼蠅王為範本所設計的兒童版的生存遊戲,有人支持,卻也有不少反對聲浪。仔細想想,雖然電視節目多有作假的成份,但是其中的爭議太大了,參加節目的小孩子或許可以學習自力更生,但相對的他們肩上的「包袱」,似乎不是一般符合這個年紀應該出現的東西。


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ivril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1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