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這一篇「以色列教育孩子的方式」是婉ちゃん的媽咪推薦看的。
建議先看過原文→http://blog.udn.com/cher1010/528738
因為婉ちゃん的心得有節錄其中幾段。
這是國際文化素養的心得作業,叫做文化嘉年華。
內容是要比較國外和本國有哪些相似文化間的差異,並寫下自己的心得。



網路上有一篇文章,是一位母親以敘事的方式先講述她在上海因丈夫無故離去,在生活壓力以及一些因緣際會下,帶著三個未成年的孩子到以色列靠賣春捲維生,一直到現在回國後,孩子們各自有了穩當的工作,自己賺錢養活自己沒有問題。她認為三個孩子能有今日的表現,要歸因於孩子們小時後濡染於以色列人那套教育孩子的方法。





    以下粗體字節錄自文章。





孩子們初到以色列的時候,受到了不少鄰居們的責難。以前在國內時,我一直秉承再苦不能苦孩子的原則,到了以色列以後,我依舊做著我合格的中國式媽媽:我把孩子們送去學校讀書,他們上學的時候我賣春捲。到了下午放學的時候,他們就來春捲攤,我停止營業,在小爐子上面給他們做餛飩下麵條。





一 天,當3個孩子圍坐在小爐子旁邊等我做飯的時候,鄰居過來訓斥老大:「你已經是大孩子了,你應該學會去幫助你的母親,而不是在這裡看著你母親忙碌,自己就像廢物一樣。」然後,鄰居轉過頭訓斥我:「不要把那種落後的中國式教育帶到以色列來,別以為生了孩子你就是母親……





    由於這位母親是在中國長大,接受的也是中國式的教育、家庭倫理、道德規範。古時候那種相夫教子的婦女傳統美德,就像代代遺傳的血脈,在她的體內流動,內化成固有的思想︰身為一個稱職的母親,就是再怎麼辛苦,也不能讓孩子挨餓,不能不讓孩子接受教育,不能讓孩子為了家計而煩憂,他們有更重要的事情,就是把書念好,而我這個母親哪裡能讓孩子吃苦呢?不只是這位母親,我覺得在台灣的家庭也有類似的模式。大部分家長都認為孩子的本分就是把書唸好最重要,還要會有其他才藝,而成績好或不好才是評鑑一個人價值最公平、最明顯也最直接的標準。為了讓孩子拿到「好」的評價,捨不得孩子把時間花費在像做家事之類等等「比較不重要的」生活技能上。





    但是以色列人並不這麼認為。





鄰居太太經常來跟我聊天,告訴我正規的猶太家庭應該如何運作,應該如何教育孩子——猶太人從來不覺得賺錢是一個需要到達一定年齡才能開展的活動,與中國的「教育從娃娃抓起」一樣,他們始終覺得「賺錢從娃娃抓起」才是最好的教育方式。





鄰居太太告訴我,在猶太家庭裡,孩子們沒有免費的食物和照顧,任何東西都是有價格的,每個孩子都必須學會賺錢,才能獲得自己需要的一切。我覺得這樣的教育手段比較殘酷,不是那麼容易接受。






    我之前在看電視轉播世界小姐選拔比賽,主持人有訪問到一位以色列的參賽佳麗,問她若脫穎而出成為冠軍之後,最想做的事是什麼?她不假思索的就回答︰「我要回國去從軍,捍衛我的國家。」原來以色列的軍人不分男女,幾乎全民皆兵。當初這段回答令我意象深刻,但是在看過這篇文章之後,更令我驚訝的是,他們從小就灌輸孩子有生意頭腦,要知道任何東西的獲得,背後必須付出代價,當然最實質最具體的代價就是「錢」。





或許是國情不同的緣故,造就出如此迥然不同,在我們東方人眼中看來有些殘酷的家教模式。以色列人好不容易在世界大戰之後建立了一個國家,卻由於宗教、疆界、資源等等的因素,與四周的鄰國都埋有幾個隱藏著的,不知道何時會引爆的危機,威脅著家國山河的安危。然而他們深信經濟是一個強勁的力量,尤其在這種危機四伏、動盪不穩的情勢下,除了高昂的愛國情操外,擁有雄厚的經濟實力,也不失為一項保護自己的利器。





這麼早就給孩子金錢上的觀念,是否會衍生出一些問題,例如變得比較沒有人情味、價值觀變得以昂貴或貧賤為區分、或者小孩子純真的個性蕩然無存、或是即使是對待親人也離不開金錢上的交易。







但是,孩子們在學校也被灌輸著這樣的理念。他們比我更容易地接受了這種猶太法則。於是,我決定改變以前在國內對孩子們的習慣,試著培養他們成為猶太人。






不只是家庭教育,學校的教育也是如此。但是很難得是,學校老師並沒有把這群孩子教育成只管如何賺錢,如何數錢的小小商人,而是給予正確的觀念︰學習知識也是非常重要的,因為知識可以帶來力量,帶來財富。





他們的學業並沒有因此受到任何影響,為了琢磨出更多更新穎的賺錢方法,他們很努力地去學習和思考——老師授課的內容很對他們胃口,因為沒有奉獻精神之類的說教。老師問過他們這樣一個問題:「當遭到異教徒的襲擊,必須逃命的時候,你會帶著什麼逃走?」對於這個問題,回答「錢」或「寶石」是不對的。這是因為,無論是錢還是寶石,一旦被奪走就會完全失去。正確的答案是「教育」。與財物不同,只要人活著,教育就不可能被別人奪走。他們很讚賞老師說的這麼一句話:「如果你想將來成為富翁,就學好眼前的東西,它們將來都會大有用處的……





於是這位母親在家中確立了「有償生活機制」,家中的一切資源都不是可以免費使用的,孩子必須付出勞力,或是付錢才能享受。例如吃一頓飯要多少錢,洗一次衣服也要多少錢。她也提供賺錢的機會給孩子,以固定成本價錢的春捲讓孩子帶去學校販賣,販售價格讓孩子自訂,多的利潤就算他自己的錢。小小年紀如何經營春捲生意,在他們的小小腦袋瓜裡腦力激盪一番後,三個孩子各自發展出不同的販賣方式。年紀稍長後以此為基礎,後來不是只有賣春捲,有一個小孩在報紙上有自己的專欄,以寫作掙錢;另一個小孩則是以批發文具物品來賺錢。甚至三個小孩回國念書以後,學費生活費都是靠自己在給付,母親從來不替他們支出,也不替他們擔憂。這一點在以色列或許是稀鬆平常的事,但是和中國學生相比,立刻感受到很大的差異。





         這樣的孩子,我們會覺得他很能幹,可以獨當一面。在台灣,通常都是家庭有經濟困難、有生活壓力的孩子,才會想到自己要更努力、要擔負支撐家計的責任,努力地掙錢、努力地謀生。大部分像我這樣的孩子,生活中食衣住行還是依賴家裡比較多的。




回國以後,我發覺很多中國父母都活在一種左右搖擺的矛盾心態中,既希望自己的孩子將來能成為大富翁,卻又似乎害怕孩子過早地沉迷於金錢——就好像,既希望孩子將來能有個幸福的家庭,卻又害怕孩子現在會早戀一樣。這是一種典型的葉公好龍——猶太人用敲擊金幣的聲音迎接孩子的出世,賺錢是他們人生的終極目標,至於教育、學習都是為了達到這個目標必須經歷的過程…





    最後這位母親想要傳達的信念︰及早給孩子金錢觀念並非不好,重要的是灌輸給孩子怎樣的金錢觀念。我認為,以色列這樣的教育方式,或許能培養出一個獨當一面,經濟自主的孩子,但是家庭方面的情感功能是否就被犧牲掉了,在儒家文化薰陶下,謹守親親、愛有等差等觀念的東方人,想必是非常不樂見在家裡運作有償模式的吧!而且家事應當是家人共同分擔的。當初這篇文章中的母親也是經過一番掙扎、考慮之後,才決定採用以色列人的教養方式。但是,若除去有償制度在家裡的推動,我想,早點讓孩子知道怎麼賺錢,有機會自己賺錢,像這樣的人生歷練,是應該要讓孩子去體驗的。



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ivril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